Martin G. Kocher, Simeon Schudy,Lisa Spantig. I Lie? We Lie! Why?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a Dishonesty Shifting Groups[J]. Management Science. Aug, 2017
Dishonesty in Groups
(e.g., Baeker and Mechtel 2015, Chytilova and Korbel 2014, Conrads et al. 2013, Muehlheusser et al. 2015, Sutter 2009).
- 基于现有的工作,我们可能期望群体比个人说谎更多
- ①群体通常适用于更高层次的个体推理**(Kocher et al. 2006, Kocher and Sutter 2005)**
- 群体可能会说谎更多,因为他们对游戏有更好的理解**(Sutter 2009).**
- ②群体可能说谎更多,因为在群体中掩饰说谎比个人说谎更容易**(Conrads et al. 2013)**
- 在实验设计中,这两个论点都应该起到次要的作用
- 这项任务很简单,实验人员在所有治疗中都能很好地观察到个体的选择
- ③最近研究表明由于其他人也可能从不诚实的行为中获益,群体可能会撒谎更多**(Gino et al. 2013, Weisel and Shalvi 2015, Wiltermuth 2011).**
- ①群体通常适用于更高层次的个体推理**(Kocher et al. 2006, Kocher and Sutter 2005)**
- 然后同样也有对群体中欺骗行为更多的批评
- ① 集体决策时social image concern可能更强 (see, e.g., Bénabou 2013; Bénabou and Tirole 2006, 2012; Dufwenberg and Dufwenberg 2016)
- ② 在群体互动的过程中,对规范感知的变化可能会使得个人和群体环境之间不诚实行为大小关系改变
实验综述
- 研究问题:个体的欺骗行为在群体成员关系中发生的转变
- 验证群体会有更多的欺骗行为:有证据表明个体的欺骗行为比在群体中少
- e.g., Chytilova and Korbel 2014, Conrads et al. 2013, Gino et al. 2013, Muehlheusser et al.2015, Sutter2009, Weisel and Shalvi2015
- “Dishonesty Shifting”的解释:
- (i)由于集团内的聚合规则(即决策程序)而导致的个人倾向的简单聚合
- (ii)许多集团决策固有的激励结构(通常所有成员平均分享集团收益,并且个人的行为有时会显著改变每个人的报酬)
- (iii)一个人在一个群体中的行为的可观察性降低,可能使个人在成为群体成员时对其行为的责任降低
- (iv)群体互动固有的审议过程,包括例如,交换论点,学习规范的强度和流行性
实验设计
实验程序
- 被试随机分配到电脑终端
- 被试将被分到其中一个实验局,同时完成独立的三部分实验
- 每个部分的具体说明将显示在参与者电脑屏幕上每个部分的开头
- 测试性问题确保能够理解实验说明
- 如果反复不能够通过测试性问题,他们被允许要求实验者提供解释
- 实验期间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交流
- (除了通过treatment中的计算机聊天环境)
- 最后的支付将随机抽取一个部分的收益作为最终收益
- 4欧元的出场费+获得的点数×2(欧元)
- 平均总收入为14.62欧元
Treatment×3:Individual, GroupPC, GroupNoPC
a mixture of a within-subject and a between-subject design with three different between-subject treatments
(39 in Individual, 117 in GroupPC, and 117 in GroupNoPC)
Individual
- 实验参与者在他们的电脑屏幕上看到一个掷骰子的视频
- 每个视频有一个结果,计算机随机选择一个
- 参加者被告知计算机选择每个视频的概率是相同的
- 视频中的骰子结果清晰可见约10秒
- 视频中显示的骰子是由计算机随机选择并由实验人员知道的,这样参与者就不能掩饰他们的谎言
- 输入骰子的点数
- 收益取决于输入的数字,而不是实际看到的数字
- 与原始实验相同的收益结构(1,2,3,4,5,0)
Group interaction
- 受试者分成三组,随机分组
- 小组中的每个参与者都会看到相同的视频
- 在小组成员看过视频后,他们有五分钟的时间在小组讨论中匿名实时讨论,没有威胁和支付的可能。
- 所有三个组成员都可以看到聊天中发送的所有消息。三位成员也可以一致决定在聊天自动结束之前离开。
- 聊天结束后,每个参与者都会私下输入号码(如个人),让实验人员在所有治疗中都能完全观察到个体决定。
- **In GroupPC:**决策具有回报共性
- 所有人必须报告一致,否则没有收益
- 收益分布和前面相同
- In GroupNoPC:决策没有回报共性
- 所有人不必报告一致,其他人不影响
- 收益分布和前面相同
Beliet elicitation 1 & 2
- 猜测其他参与者在一个类似的、之前运行的实验中的行为
- 和正确结果的每一百分点偏差,我们将参与者的回报减少0.04欧元
- 最低收益为0.5欧元
- 为了避免潜在的对冲问题,我们在实验结束时随机选择了两个信念诱导任务中的一个进行结算
- Beliet elicitation的两个方面很重要
- ①我们使参与者明白,我们问他们其他参与者的过去实验中可能的行为,这对当前的实验是外生的
- ②我们清楚地表明,belief elicitation 1和belief elicitation 2的数据来源(reference experiment)完全相同
- 如果数据变化那么说明信仰变化,这样的结果只能用我们实验中的某些经历来解释
相关文献和行为预测
- 纯粹的经济人
- 无论如何都会报告“5”
- 但是很多的研究表明不会完全说谎
- 这与纯粹自利的报酬最大化者的行为形成了对比,但与包含说谎道德成本的模型是一致的
- 基于现有的工作,我们可能期望群体比个人说谎更多
- ①群体通常适用于更高层次的个体推理(Kocher等人2006年,Kocher和Sutter,2005年)
- 群体可能会说谎更多,因为他们对游戏有更好的理解(萨特2009年)
- ②群体可能说谎更多,因为在群体中掩饰说谎比个人说谎更容易(Conrads等人2013年)
- 在实验设计中,这两个论点都应该起到次要的作用
- 这项任务很简单,实验人员在所有治疗中都能很好地观察到个体的选择
- ③最近的研究表明,由于其他人也可能从不诚实的行为中获益,群体可能会撒谎更多Gino等人2013年,Weisel和Shalvi 2015年,Wiltermuth 2011年)。
- ①群体通常适用于更高层次的个体推理(Kocher等人2006年,Kocher和Sutter,2005年)
- 但是也有理论证据反对群体会比个体说谎普遍的说法
- ①在群体中做出决定时,社会形象关注可能会更强烈例如Bénabou 2013;Bénabou和Tirole 2006、2012;Dufvenberg和Dufvenberg 2016
- ②群体互动过程中对规范的认知变化可能会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比较更多的引到或多或少不诚实的行为方面来
- 保守起见提出零假设
实验结果
Dishonesty Shift and Payoff Commonality
群体是否比个人撒谎多?如果是这样,那么群体中是否由于回报共性而欺骗更加普遍?群体沟通如何影响关于规范遵从性的信念(样本外)?
拒绝原假设
- 与Individual相比,GroupPC中的欺骗明显更多
- 在GroupPC中,不诚实报告的比例为89.7%,而在Individual中,61.5%的参与者谎报数字
接受原假设
- 在GroupNoPC中,不诚实报告的比例达到86.3%,也显著高于个人的61.5%
- 但GroupNoPC与GroupPC的中位数差异不显著
Result 1:不管回报共性如何,群体比个人说谎的次数要多得多
观察到明显的诚实行为和说谎行为的分布
- 诚实行为应该是45°对角线上的点区域
- 撒谎行为应该是平行于X轴的Y≈5的横线区域
回报共性和单纯的群体交流都强烈地促进了协作(coordination)
Simulated groups are based on part 2 decisions in Individual. Note that for three simulated groups, all group members lie, but they still do not coordinate (due to partial lying by one member)
Coordination列的Yes和NO区分是否达成Coordination
In GroupPC,全部的被试(39名)都达成了协作(coordination)
**Simulated Group:**为了给Group Treatments研究Coordination提供基准,根据Individual in Part 2,对个体的“Coordination”进行模拟
Following the literature on peer effects (Falk and Ichino 2006), we randomly place three different individuals who have seen the same number (i.e., have similar costs of lying) into a group and repeat this procedure until we have generated the same number of groups that have seen the particular number in each of the two group treatments. For this set of groups, we check how many groups coordinate. In total, we simulate 500 sets of groups in this way and take the average over how many groups coordinate in each simulated set.
我们随机抽三个看到相同骰子结果(即有相似的说谎成本)的被试为一组,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使得和两个对照组看到相同的数字的小组数量相同。对于Simulated Group,我们检查有多少组是能够协调的。
我们以这种方式总共模拟了500次,并取平均值得到最后的结果
Result 2:沟通能增进协调
图3显示了在Part1-Part3的三种Treatments中,参与者对于报告Reference experiment中被试行为的信念是如何变化的。
![I%20Lie%20We%20Lie!%20Why%20Experimental%20Evidence%20on%20a%20Disho%201e0da0909c684ba8bcaf037b161a815e/Untitled 1.png](/we-lie/Untitled 1.png)
- 重点关注小组互动如何影响参与者在参考实验中报告受试者行为的信念变化
- In Individual
- 相信大家会汇报“5”的比例增加了12.8%
- 相信大家会汇报“6”、“2”的比例减少
- in GroupPC (GroupNoPC)
- 相信汇报“5”的人数增加28.4% (22.8%)
- 因此在群体中有信念的显著偏移,沟通的作用很大
Result 3:团体沟通降低被试对其他被试在Reference Experiment中诚实行为的信念
The Role of (Dis)Honest Individuals in Groups
通过研究群体构成(根据Part1参与者的个人不诚实报告倾向)如何影响Part2中的撒谎倾向,来进一步阐明不诚实在群体中是如何演变的。
两组treatment中的一个强烈的不诚实转变,使以下观点受到怀疑
- 由于回报共性,组内行为只是个人偏好聚合的简单结果
Result 4:Part1中的说谎群体构成对于Part2中的说谎造成的影响很小,对GroupPC来说无关紧要,对GroupNoPC来说有微弱影响
- 在小组treatment的第2部分,小组组成(如果有的话)对不诚实的报告起到了微弱的作用
- 即使在由三个以前诚实的人组成的小组中,绝大多数人决定在小组互动后不诚实地报告
- 只有排除那些在第1部分中看到a的参与者,即那些我们不知道如果他们看到了不同的数字,他们是否会不诚实地报告的参与者,我们才能发现不同组分的说谎水平差异的薄弱证据
The Impact of Arguments Used in the Group Chat
Result1-3:Communication → Behavior & Belief
请了4名研究中立的助理(不知道实验研究目的)进行对话内容分析
- 提供了Code book(大概是能够根据某些关键词确定对话性质)
- 在所有Group中区分Honesty和Dishonesty
51%的Groups(40/78)明确提到Dishonesty,而只有19个群体提出Honesty
不诚实的争论比诚实的争论更频繁
诚实和不诚实的人(根据Part1分)的首先提出要汇报哪个号码的建议的比例是相同的
然而更多没有回报共性的群体至少提出了一个关于诚实的论点(p = 0.065)
Result 5:关于不诚实的争论比诚实的争论发生的频率要高得多,而与回报共性无关
![I%20Lie%20We%20Lie!%20Why%20Experimental%20Evidence%20on%20a%20Disho%201e0da0909c684ba8bcaf037b161a815e/Untitled 2.png](/we-lie/Untitled 2.png)
![所有的Chat中有五种形式的Argument是鼓励Dishonesty和Honesty的,他们的占比见上图](/we-lie/Untitled 3.png)
所有的Chat中有五种形式的Argument是鼓励Dishonesty和Honesty的,他们的占比见上图
这两方面的争论与实际报告之间的关系?
图5说明小组Chat中被用来鼓励Dishonesty和Honesty的不同类型Argument的占比
- Money:如果论点与报告的货币后果相关,我们将其称为“金钱”
- “如果选择报告的数字高于显示的数字,我们将获得更多收入”
- Honesty:如果论点与诚实性有关,我们将之称之为“规范”或者“价值观”
- “没有必要诚实”或“重要的是诚实”
- Insecurity:指与任务有关的不安全感
- “我不确定该任务”或“我认为我们应该输入要输入的数字”
- Rules:指包含(不)遵守规则的显式参数
- “我们应该遵守规则”或“无需遵守规则”
- Others’ behavior:指对组外他人的诚实
- 人们的一般行为或其他参与者的行为
- Money:如果论点与报告的货币后果相关,我们将其称为“金钱”
大多数论点都涉及金钱,诚实和不安全感
表3中的模型(1)-(3)回归关于用于鼓励诚实和不诚实行为的论点的不诚实报告的可能性
- 模型(1)表明,鉴于我们观察到的高撒谎率,鼓励诚实举报的论点解释了最佳撒谎的变异。我们发现,赞成诚实报告的论点涉及金钱,诚实,不安全感和规则,这大大降低了不诚实报告的可能性
- 在模型(2)中,我们引入了处理虚拟的GroupPC,它不会显着影响不诚实的报告(与GroupNoPC相比)
- 在模型(3)中,我们还包括个人是否在第1部分中错报了信息。在第1部分中错报了大大增加了在第2部分中不诚实举报的可能性。引入此额外控制不会严重影响其他系数的大小。
Result 6:鼓励诚实的论点大大减少了说谎行为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Lying
个人特征对于不诚实举报的决定也可能起重要作用,因此进行Robust测试
表4中的回归模型(1)表明,女性在第2部分中的误报率较低
在模型(2)中控制我们的治疗方法时,性别效应仍然存在
但是对女性的treatment效果大于对男性的treatment效果(请参见模型(3)和(4),显示了女性和男性的单独回归)
男性的系数仍为正,但在常规水平上没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与替代解释
结果表明Communication会对汇报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Additional Control Treatment → Aspects
In the Individual Treatment
Part1,Part3 are identical to the Individual treatment
Part2:在输入数字之前有深思熟虑的时间(5min后)
In the group treatments
允许
的参与者在自动结束之前离开输入屏幕
因此
![I%20Lie%20We%20Lie!%20Why%20Experimental%20Evidence%20on%20a%20Disho%201e0da0909c684ba8bcaf037b161a815e/Untitled 4.png](/we-lie/Untitled 4.png)
实验结果
图6显示
深思熟虑的说谎与个人说谎并无显著差异,但与群体说谎行为有显著差异
此外(与群体交流相比),在参考实验中,深思熟虑不会显著改变其他参与者对诚实的信念的偏颇。
人们可能期望个体在Group Treatments中比个体深思熟虑的要少。然而在
因此我们有信心单凭深思熟虑并不能解释群体中说谎行为的增加。
结合结果1,我们得出结论,正是群体内部的争论和道德观点的交流改变了群体成员的期望和行为。
结论
我们的结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诚实)群体行为的理解
- ① 补充最近关于缺乏交流时协作机会在不诚实中的作用的证据(see Weisel and Shalvi 2015)
- 我们观察到,当小组成员面临回报共性并必须采取行动时,小组比个人说谎的机会要多得多
- ② 我们证明,回报共性不是群体比个人更不诚实地表现的必要条件
- 当群体比个体更不诚实的时候,回报共性不是决定因素。Communication才是
- 如果个人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但不必协调才能获得报酬,则他们的行为与面临报酬共性的小组的行为非常相似
- Communication增加团体的不诚实的转变
额外控制处理(Individual Deliberation)的证据
- 不诚实的转变并不是由于以下事实:在团队中进行交流为个人提供了思考或简单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的可能性。相反,正是理由的交换使小组成员能够就不诚实的行为进行协调并改变他们对道德行为的信念。
- 我们的聊天协议的内容分析支持了这种解释,因为它证明了小组成员确实主要使用聊天来制定和交换支持不诚实行为的论点。
- 在Reference Treatment中,交流改变了小组成员对现行诚实准则的看法
- 这表明小组成员确实建立了关于(不诚实)诚实的新准则
- 我们的发现也为机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见识
关于Communication
- 新的论点:群体中普遍存在不诚实行为:因为他们能够沟通,从而以不同于个人的方式合理化道德错误行为
- 反过来,促进小组内部互动和沟通的组织可能会为小组成员提供空间,不仅可以协调他们的行动,而且可以调整他们的信念,从而调节他们遵循的规范
- 因此,与组织外部的个人相比,组织中的组织或单位的成员可能对道德可接受的行为持有不同的信念
- 尽管交流对于提供有效的协调显然很重要且必不可少,这在许多组织环境中都是有益的,但它也可能对群体内部规范感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 因此,促进交流的组织结构可能需要与强有力的行为准则或外来的监控(和惩罚)搭配使用,以避免诚实准则的侵蚀
- 尽管在短期内已经证明了呼吁道德或宗教信仰的提醒是有效的(Mazar等人,2008年),但对于此类干预的长期影响却鲜为人知。还需要开展更多研究来研究如何设计审查机制(例如,Baeker和Mechtel 2015,Houser等人2016,Van de Ven和Villeval 2015)和有效的报告机制(Friesen和Gangadharan 2013)。
我们的结果暗示此类设计需要考虑不诚实行为如何在群体中演变,并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以供将来研究
- 例如,关于组织中等级制度的作用,撒谎,监控和惩罚带来的收益异质性,以及对扮演诚实和不诚实个人的领导角色的自我选择(例如,参见Fehrler等人,2016年)。除了对可以抵消不诚实转变的潜在组织设计特征进行分析之外,我们的结果还强调了一个更普遍的事实:群体和组织中的交流改变了群体成员对他人道德行为的信念,并增强了群体成员行为的协调性。虽然我们观察到朝着违反群体诚实准则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仍然存在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群体成员是否可以就道德行为进行协调,取决于准则的原始强度。
创新及意义
不愧是顶刊的文章,从文章立意、文笔到实验设计、预测和讨论、技术实现、数据呈现、可选解释、未来展望等无一不精。文章立意主要在不诚实行为作为一种不当行为在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演变,选择的群体和沟通这两个变量,是相对以往的不诚实行为的变量全新且有力的。同样在实验设计上,尽管依然参考了杯底骰子的实验,但是总体的实验设计,还有后续的额外控制实验基本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本没有明显的借鉴痕迹。在预测上面提出的两个原假设,论述起来比较清楚。同样能够利用Z-Tree实现在线沟通聊天的,这个技术实现也是有相当的难度的。总体文章的结论由浅入深,意味悠长,尤其是最后的Discussion和Conclusion两部分远超其他的论文。